2025年4月2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
5编、118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这份承载着护航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历史使命的重要法典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
法典长卷启,青山入画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纲和魂”,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扎实推进,必将有力保障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更加坚实的法治根基。
奏响新时代生态环境立法更强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法律制度是守护绿水青山的根基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从1989年环境保护法通过,到新世纪颁布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进入法治化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立法“换挡提速”,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多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四梁八柱”巍然成型。
以法为纲,山青水长。
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2023年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明确部署“编纂生态环境法典”。
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写入立法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作关于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说明时表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对我国现行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机制和规则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
法立则青山常在,制明则绿水长流。
编纂一部根植中国土壤的生态环境法典——
单独设立绿色低碳发展编,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写入法律……草案浸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蕴,充分吸收近年来成功经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强法治力量。
编纂一部彰显时代特色的生态环境法典——
对新领域污染防治问题作出针对性制度规定,增加江河湖泊、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的专门规定,明确减缓气候变化具体举措……草案体现生态环境领域最新实践成果,吸纳世界先进理念和做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引领。
编纂一部回应人民呼声的生态环境法典——
专章规定“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解决“家门口”油烟、恶臭问题,建立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草案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维护你我身心健康,树牢全社会环保意识。
编纂一部系统规范协调的生态环境法典——
这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也不是完全的新立新定,而是有机整合现行法律和规则,实现集成升华。立法机关采取“适度法典化”的模式,将现行一系列法律整体或择其要旨要则纳入法典,同时针对尚未立法的前瞻性领域作出原则性、引领性规定。
“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并没有特别成熟的经验,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框架可循。”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吕忠梅说,“这些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为编纂法典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责任打造好这部法典。”
织牢织密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之网
在今年全国人代会“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两块从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仪上取下的滤膜。2015年的是灰黑色,2024年的则是灰白色。
这一细节,折射新时代生态环境改善成果,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法律实施效果的生动注解。
浩浩碧水、朗朗晴空、巍巍青山……美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
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以更牢更密的法治之网,破解生态环境保护实践难题、巩固拓展改革成果,为群众留住更多蓝天白云,为祖国守好绿水青山。
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以更大力度、更严举措,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助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将现行生态环境法律规定的污染防治共性制度总结提炼为通则、一般规定,并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规定。
为蓝天常在,草案明确防治大气污染应当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强散煤管理等,鼓励采用超低排放等技术,加强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铁路机车、发动机大气污染防治……
为绿水长流,草案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推进城乡黑臭水体整治,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增加规定重点行业企业污水治理与排放水平绩效分级……
为家园更美,草案完善建筑垃圾污染防治,推进废旧产品拆解污染防治,加强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解决百姓“家门口”的噪声问题……
华侨大学法学院院长刘超表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期待生态环境法典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为下一步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法治保障,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美景常驻。
山水相依,共生共荣。编纂法典,以系统观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沈春耀表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就是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统筹考虑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