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资质领域 服务范围 服务流程 技术实力 联系我们


资质领域
水(含大气降水)和废水
环境空气和废气
土壤和水系沉积物
固体废物
海水与海洋沉积物
生物
生物体残留
噪声
振动
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
油气回收
公共场所与室内空气
 
服务范围
土壤检测
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检测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
特征污染物检测
危险废物鉴别
海洋检测
公共场所与室内空气检测
油气回收系统检测
委托检测
环保竣工验收
环境影响评价检测
绿色建筑认证检测

  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执法要有“时态”观念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生态环境局莒南县分局调查处理了一起“使用排放不合格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环境违法案件,在下达环境违法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后,当事人排放不合格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了注销。根据《行政处罚法》“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等有关规定,有人认为当事人的违法设备已注销,违法行为已经纠正,达到预期的执法目的,应当不予处罚。

类似以违法行为是否已纠这个“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处罚的观点有待于商榷,不妨称之为“以结果论处”即不管做错了什么事情,有错就改就是好同志,或者说犯了错误可以将功补过,通过补救措施就可以免予处罚。这类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做法的弊端是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执法效果,如果处理把握不好还会助长“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风气。

笔者认为,在环境执法中,应深入准确理解把握《行政处罚法》、环保法律法规立法目的,结合具体案情,综合考虑环境违法行为的“过去”、“现在”、“将来”即过去曾经发生的违法事实的性质,现在造成的结果及违法状态,将来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从已然、仍然、未然中综合得出合法合理的应然处罚结论。要善于从违法行为的“时态”上全面综合把握和处理违法行为,准确掌握违法行为“过去”、“现在”、“将来”的状态或态势。

过去时:深入调查环境违法行为

很多环境违法行为的调查事实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通过对现场仍然存在的违法证据调取、保存,将已经发生的违法行为进行复原,证明违法当事人已经发生的环境违法行为。比如调查超标排放废水类环境违法行为,尽管现场当事人已停止排污或者排放污染已经达标,但是还要通过对存留在外排口的污水进行取样化验,调阅在线数据等,对去过某一时间段是否存在超标排污行为进行调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以当事人“已停止排污或者排放污染已经达标”这个“当下”状态就对其不予处罚。从这个角度上看,环境执法具有“算旧账”的性质,不能以当前的结果、状态否定曾经的违法行为。这样不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同样,也可能造成环境执法所谓的“下不为例”。环境执法要从严,依法依规应当处罚的必须处罚,绝不能主观地找一些看似“合理”实则缺少法律依据的理由“掩盖”、“轻描淡写”曾经的违法行为。

现在时:定性、定量分析环境违法行为

无论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完全将所有情况调查得非常准确,比如,当事人是否是主观故意,违法行为具体持续的时间,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具体量,这些违法行为的情节从量上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概略性”甚至不确定性。既然过去的事实无法或者不好调查把握,那么就要立足当前,把功夫精力下在当前可以把握的事实的调查认定上。比如当事人是否已经积极改正违法行为,是否采取修复、补救措施等避免造成更严重的违法后果。但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类似情节只能作为从轻、减轻处罚的依据,而不能成为不予处罚的根据。当然,当事人积极整改,将功补过应当依法通过从轻、减轻处罚的方式予以鼓励,但是这不能成为改变违法性质的决定性因素,超标排污就是超标排污,不能为了降低对当事人的处罚力度,将案件更换为处罚数额较低的案由。要做到功过分明,功不掩过,当事人事后的“功”只能作为量罚的依据,而不能成为案件定性的依据。总之,调查认定违法行为既要尽己所能地把当事人的过去的“过”调查清楚,也要把当下当事人的“功”调查好,统筹兼顾、合法合理把握定性与定量二者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将来时:强化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

“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是环境执法的目的,增强当事人守法意识,避免当事人未来再次违法。行政执法具有“预防针”的功能,“预防针”打不打,怎么打,打的剂量不仅要看过去的症、现在的状,更要着眼未来可能出现的“重疾”。要有预防防范意识,不能轻易因为当下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便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比如调查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环境违法行为,经调查违法行为未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涉事建设项目各项污染物都能达标排放,但是这仅仅是当前的情况,谁敢保证今后不发生超标排放违法行为。因此要通过处罚要求、督促当事人及时改正违法行为,避免次生环境违法行为发生。要强化行政处罚的教育预防功能,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不能只看眼前不考虑将来。

总之,环境执法要有时间、时态、历史的观念,调查、认定、处理环境违法行为要本着对广大人民群众、当事人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做到不轻视、弱视、近视。树立强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意识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标本兼治”“中西医结合”理念,防治结合善于治病也要善于防病。不仅要像扁鹊一样医治病情发作之后的“病”敢于“下猛药”,不能主观地变相降低处罚标准。严是爱宽是害,个别时候不处罚或者少处罚往往不是在帮企业,而有可能害企业。还要善于做好预防工作,发现企业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时,要及时责令改正,将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小病不治终成大病,有效杜绝“不教而诛”、“疾风暴雨”、“一刀切”式的执法,做到防患于未然。

 


版权所有 © 山东国评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7号-1